镇原群众支前忙-尊龙凯时官方网址

尊龙凯时官方网址首页>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质安专题>学习党史守初心,传承精神担使命>党史知识 > 正文

镇原群众支前忙

  镇原县位于甘肃省东部,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镇原,播下了革命火种,党的组织随之在此成立;抗战期间,镇原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中,镇原人民听从党的号召,顾全大局,克服重重困难,自觉投身于拥军支前运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坚决支援解放战争,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踊跃参军,为部队输送兵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镇原群众很快掀起了参军热潮,为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输送了大批兵员。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镇原群众参军人数为212名;1946年参加正规军人数为509名,参加地方武装和民兵人数为293名;1948年,10名干部随军出征;1949年,参加解放军正规部队人数为760名,参加地方武装和民兵人数为516名。解放战争开始后,镇原解放区群众就出现了参军参战热潮,参军光荣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和动人事迹,当时,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争参军上前方的事例不胜枚举。1946年,仅孟坝、柳洲、三岔3个区,父母送子参军的事例11起,弟兄相争参军的2起,妻送夫的1起。孟坝区在两天内就有50多人报名。据1947年10月28日《边区群众报》记载:8月20日镇原县群众大会上,就有20名青年现场报名参加解放军,三岔的一名17岁青年在大会上报名,并道出了群众的心声。他说:国民党统治三岔时,他家里年年不够吃穿;自从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后,他家再也“没出过负担”,如今刚要过“好光景”,国民党反动派就来了,所以他一定要参军,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保卫“好光景”。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时时都有青年骑马挂红奔赴前线,拥军歌声、口号声全县随处可闻。全县干部群众认真抓好拥军优属工作,凡烈军属家中生产,由农会组织群众代行。同时,干部群众承担起为烈军属修房屋、送柴草等任务,随时为烈军属解决各种问题。镇原青年参军后,作战勇敢,其中有不少人立功受奖,为家乡人民争了光。

  做军鞋、交公粮,确保前线军需

  解放战争期间,县里成立了支前委员会,广泛发动群众支援前线、支援解放战争。县委、县政府各级部门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加强宣传,对全县广大妇女进行教育,鼓励广大妇女进行反封建斗争,在号召妇女参政、参加生产的同时,号召妇女为支前作出贡献。

  做军鞋、担架运输是支前工作中一项大量的、经常性的重要任务。解放军的鞋袜,消耗量大,全靠发动老百姓制作,保障供给。当时做军鞋的办法是,由县政府下达任务,按任务发给相应的布匹作为材料和手工费。由于政府财政和物资困难,材料往往发不到或不能按时发到群众手中,老区的广大妇女不计较报酬,农忙时白天干活,夜晚挑灯赶做,农闲或天阴下雨则日夜赶做,全县老区当时4.49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妇女做军鞋就14994双,另有服装、被褥等无算。

  解放战争期间,镇原县人民踊跃缴纳公粮,并积极为解放军部队筹集、转运粮草和各类军需物资,全力保障前线的后勤供给。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镇原县老区交公粮2766石(每石450斤),饲料166480斤,“草代金”49.94万元;1946年,交公粮5000石,其中米700石,小麦3200石,饲料1100石;1947年,交纳公粮(细粮)6800石,“每斤粮带草17斤”;1948年交公粮10500石,饲料105万斤;1949年,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和收复,夏秋两季筹集粮食57900石、饲料11109石。

  镇原县群众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动员一切力量,多次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运输任务,及时把粮草安全、快速地转运到前线。1947年10月,他们从寺沟将100石粮食、100石饲料送往环县木钵;1949年6月,镇原县群众向固原县运送粮食195万余斤,面粉9.4万斤,饲料16.4万斤;同年8月,向平凉运送粮食45281石,饲料12159石,面粉800万斤,另给驻固原县解放军西北部队送米21600斤、面粉208万斤、饲料1200石……

  抬担架、搞运输,征途一片繁忙

  担架及运输是解放区人民一项有组织的、固定性的支前任务。镇原县干部群众组成的担架队和运输队,平时参加劳动或承担其他战勤任务,遇有战斗,部队打到哪里,担架队和运输队就紧跟到哪里,及时抢送伤员,运送弹药、粮食和军需物资。即使前方战事一度平静,后方运输线上也经常是一片繁忙景象。

  据不完全统计,1946年,镇原县组织5983人携带长短期担架704副随解放军出征,另有1404人协助;还为地方武装组织了担架308副;1947年,县组织进一步投入担架队员2000余人,运输队员543人;1948年,新增担架86副、运输队员2000余人;1949年6月,组织担架554副,3030人随军出征,西进宁夏、兰州等地,运输物资、抢救伤员,还协同部队参加战斗;当年9月,镇原县两次组织担架298副,支援解放大西北的战斗,同时还抽调100名民兵,组成战勤服务队,随军修桥补路,破坏敌人碉堡工事、押送俘虏。担架队和运输队的领导职务,多由县、区、乡、村的主要负责干部的党员、积极分子担任。为解除支前民工的后顾之忧,镇原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对支前民工家庭给予各种应有的照顾,使支前、生产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慰劳过境部队,掩护救助伤员

  革命年代,镇原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冒着生命危险救护子弟兵,而且凡遇到解放军过境,总是箪食壶浆,远接远送,体现了深厚的鱼水之情。此外,镇原县还发动群众在交通大道上每30里设一个供水点、粮草供应点,派专人负责过往解放军部队的饮食供应,确保过境子弟兵有喝、有吃、有住,牲口有草有料。

  1946年8月,王震率三五九旅转战千里向陕甘宁边区转移,途经镇原县时,镇原县军民在有力打击牵制敌人、掩护三五九旅安全过境的同时,还筹集大批物资慰问过境部队,并为部队的食宿供给做了大量工作。8月29日,三五九旅500人进驻马渠,马渠群众在政府号召下,立即走出家门,为子弟兵洗补衣服、做热乎饭菜,让子弟兵感受“回家的温暖”。部队离开时,群众除提供补充供给外,还提供了如服装、粮草、医药等大批慰劳品。另一路部队到达屯字镇后,当地5个保的群众家家做饭、烧水,供战士使用。第二天部队开拔时,当地群众200多名青壮年主动帮助部队扛机枪、背行李,还有部分群众拉来毛驴、骡子为部队送伤病员、驮弹药,一直送到太平镇。后来部队领导特意给该区群众写信表示感激之情。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深入,在部队、担架过往途经的要道之处,镇原县群众还增设数量不等的沿途兵站。兵站主要任务是接待伤病员转运后方治疗和收集粮草运往前线。此外,群众纷纷组织起来,不断修整、完善境内桥梁、道路,确保部队重型武器、军车的过往。

  1948年,屯字镇战斗打响后,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进攻,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奋勇迎敌。危急关头,镇原县群众和子弟兵休戚与共,冒着生命危险,自告奋勇为解放军做向导、抬担架、搞运输,并运走、抢救了数百名伤员。解放军突围转进后,当地群众依然千方百计救护、救护伤员,掩埋烈士遗体。就在解放军突围后的当天下午,群众不顾个人安危,隐蔽了解放军受伤战士100多人,晚间,将大部分战士秘密护送归队。部分重伤战士,被群众抬到家里藏匿起来养伤,偷偷请来医生治疗。敌人前来搜查,有人事先通风报信,群众就把战士们送进山洞里藏起来,白天偷偷送饭,晚上去人做伴,等敌人离开,晚上又把受伤战士背回家来。一段时间后,受伤战士基本痊愈,在群众的护送下陆续归队。1948年10月,陕甘宁苏维埃人民政府西北文艺工作第一团的苏一苹等以此为素材,编写了一个名为《孙大伯和他的儿子》的剧本,在解放区上演,引起强烈反响。


编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