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挽澜”,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尊龙凯时官方网址

当前位置: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水运频道>水运专题>学习党史守初心,传承精神担使命>党史故事 > 正文

“湖口挽澜”,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发布日期: 2022-10-14 【字体大小: 】

1936年,在陕北的窑洞里,毛泽东在和远道而来的美国记者斯诺谈起秋收起义和井冈山的革命历史时,不无遗憾地说:“当时换了一个新的团长,后来他也叛变了。”毛泽东口中的这个新团长是谁?与这个新团长有关,还发生了一件危及革命生死存亡的历史事件,因事件地点位于湖南茶陵县湖口镇,史称“湖口挽澜”。

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经过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队伍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就是毛泽东提到的“新团长”陈皓。陈皓是湖南祁县梅溪镇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

1927年11月中旬,趁着蒋唐军阀混战,毛泽东为加紧“经营茶陵”,决定由陈皓率领部队“二打茶陵城”,不仅攻占了茶陵城,还建立了湘赣边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这也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到了12月下旬,蒋介石调集部队,分别从攸县和桂东方向扑向茶陵,妄图消灭工农革命军。工农革命军与茶陵游击队、赤卫队、纠察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终因敌强我弱,只好撤出县城。

此时,团长陈皓却动了“歪脑筋”,以“背水一战”为借口,拆除了县城东门的浮桥,截断了回师井冈山之路,命令部队向南撤退。

12月27日,部队到达湖口。在这里,往东可到井冈山宁冈,往南是湘南桂东方向。向东还是向南,以宛希先、陈韶、谭震林为首的党政干部与陈皓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终,陈皓坚持强行命令部队南撤。

尽管身在井冈山,毛泽东对于茶陵的局势却十分关心,在得知陈皓要投敌的消息,他心急如焚,不顾腿伤,带着毛泽覃、陈伯钧、黎育教等数人,从宁冈茅坪出发,急行上百里,追赶工农革命军。

终于在12月27日下午,毛泽东等人赶上南撤部队的尾部。战士从后向前传达“毛委员来了,部队停止前进,返回湖口”的命令,已被带离的部队重新回到了湖口。

当晚,在湖口墟开明地主王其生家中,毛泽东主持召开连以上干部紧急会议。会上,宛希先、张子清揭露陈皓等人叛变投敌的图谋,当即将陈皓等人看押了起来,这就是著名的“湖口挽澜”事件。

“如果没有‘湖口挽澜’,后果将不堪设想,历史也将被改写。”茶陵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尹烈承说,“湖口挽澜”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最主要的武装力量,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张宗逊、谭家述、赖毅等开国将领在后来的回忆录中都有记述:“新生的幼年红军所遭遇到一场极端严重的危机,被我们党英明、伟大的舵手毛泽东同志挽救了。”

事件发生的次日早晨,毛泽东又在湖口墟东侧的一块稻田里召开了工农革命军全体指战员会议。“稻田会议”上,听会的不仅有部队人员,还有众多当地的群众。

毛泽东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当前军阀混战,没有精力来管我们了,而革命群众经过挫折,觉悟提高了,这对我们都有利。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有了这块根据地,我们屁股坐在罗霄山脉,两脚伸向江西、湖南,向西有茶陵,酃县,向东有遂川、万安、泰和,向南有桂东、向北有永新、莲花,周围几十个县,几百万人口,只要我们依靠群众,就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毛泽东一番激动人心、充满哲理的话,给了与会人员深刻教育和巨大鼓舞。当时,茶陵200多名赤卫队员、纠察队员、游击队员,纷纷报名要求参加工农革命军。里面不仅有参加过南昌起义因部队被打散而潜回茶陵的开国中将谭家述,也有和父亲一起跟着毛泽东上井冈山的开国少将曾敬凡。

“‘湖口挽澜’事件,实质是两条路线之争。”湖南茶陵县退休高级历史教师王薛刚认为,以陈皓为代表的黄埔军校生,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路线,毛泽东则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双方发生激烈冲突,这才发生“湖口挽澜”事件,历史证明毛泽东提出的道路是正确的。

网站地图